查看原文
其他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乌审旗正在“深挖”一种资源,它让旅游活了,市场火了,农牧民富了……

常娜 马利军 白杨 鄂尔多斯日报 2022-05-07

乌审旗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赋予手工艺品独有的“灵性”及表现内容、形式的瑰丽多姿,同时也造就了乌审旗传统手工艺人群的深厚基础。

制作蒙古袍

在这片土地上,80%的农牧民掌握着民族传统饮食的制作方法,10%的农牧民掌握着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这些“手艺人”打造的物件儿都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手艺人把文化的特质、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统统给了这些物件儿。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今,这些“很民族”“很传统”的物件儿变得越来越“吃香”,而这些“手艺人”制造的东西大多都是自产自用,他们手中的“金刚钻”没有真正派上用场。怎样让“金刚钻”揽上“瓷器活”?怎样让这些“沉睡的文化资源”变成“真金白银”,怎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乌审手工”裂变计划应运而生。

今年以来,乌审人把“乌审手工”裂变作为12项自选改革课题的“头号工程”,将“乌审手工”裂变的内容设定为“两大裂变”:

一是品牌效应的“裂变”,即追求高品质,通过培育“乌审手工”这个品牌,建立乌审手工产业发展链,将农牧民联结到这条链上,最终使传统手工业焕发生机,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二是传承人群的“裂变”,即保护传承传统文化,通过进校园、组织培训、游客参与等各种体验和互动的情境使人们普遍熟悉传统手工艺,感受、体验和理解手工技艺的细微和精妙之处,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手工劳作的关注与尊崇,实现资源保护由“政府独奏”向“全民合唱”转变。

培育“乌审手工”品牌,就得坚守打造好品质、纯手工制作这个原则。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而且价钱要比纯手工要低得多,那么纯手工的意义何在?

鄂尔多斯市独贵玛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乌云苏都道出了“纯手工”和“机器造”的区别。“手工缝制能达到任何机器都无法达到的美感。”一间60多平米的工作室里,乌云苏都正赶制一个私人订制、融入了蒙古族祥云图案的挎包,工具小而繁多,一双巧手总能将这些工具用得游刃有余。仔细看针法,缝合处线脚工整、止口干净;再看图案,栩栩如生,色彩层次分明;再看成品,皮夹子、挂件、腰带、钱包,在乌云苏都的手下,每件成品都是艺术品。

“马海”靴子

“同样两个小时,机器能制成一个完整的包,而我只够画出纸样,效率似乎差之千里,然而只有手工制作,才能让每件皮雕都有自己的创意和灵魂。” 乌云苏都说,“只要人们不放弃对品质和创意的追求,传统手工技艺就不会消亡。” 乌云苏都表示,自己的工坊会一直坚持生产纯手工制品,一方面,她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依然有很多人喜欢购买纯手工皮雕制品。

在乌审旗,像乌云苏都这样的“手工工匠”有很多,根雕、刺绣、民族服饰、蒙古族鼻烟壶制作等手工技艺都有“高手”。通常,鄂尔多斯婚礼、独贵龙、苏力德祭祀等民族文化都是手工艺经久不衰的表现主题,蒙古民族的日常生活同样在手工艺中有鲜活的反映。这就使“乌审手工”有了特有的民族文化气质。

民族传统刺绣

除了这份气质,发展到今天的“乌审手工”,有着传统手工技艺的“优越性”,那就是手工艺行业的传承依然注重师徒关系,而不是机械的复制;手工艺的生产依然重视因材施艺,崇尚“浑然天成”的审美趣味,而不是“生搬硬套”;手工劳动依然沉静、自省和自律,追求品质而不是速度……这些“乌审手工”制造的优越性成为打造手工品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好品质是保障,品牌的裂变需要将好品质的工艺在经历工业化、现代化后,还能找到出路和立足点。

乌审旗有“一揽子”品牌裂变措施。

在鄂尔多斯市百亿吉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里,可以买到纯手工奶皮、奶酪,纯天然的蜂蜜、葵花油,有机大米、红枣等食品,最主要的是可以将这些市场青睐的绿色食品通过网络销售出去。这个店铺就是 “乌审手工”裂变的一个带动项目。“乌审手工”裂变通过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创新产业生产模式、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公司+协会+农牧户”“基地+协会+农牧户”“示范点+农牧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民族民间工艺大师为支撑、千家万户为载体的产业集聚群,同时打造“文化+互联网”服务模式,建立展销平台,加快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进程 。

此外,打造“前店后坊”的乌审手工产业体验空间,加强文化服务;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元素融合,使产品兼顾美观与实用;建设现代手工产业市场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总之就是让“乌审手工”在接受市场的洗礼中最终闯出一条道路,实现真正的“裂变”。

乌审旗文化创意产业园

到乌审旗旅游,除了感受清秀旖旎的自然山水、热情淳朴的少数民族风情,还能收获一些精巧别致的手工艺品。面对蒙古族银饰、刺绣、皮雕、服饰、根雕、柳条编织等多达上百个种类的手工艺制品,游客们惊叹蒙古族文化底蕴深厚、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心灵手巧之余,总忍不住挑几样带回家。

据统计,全旗现有传统特色手工户289家,运行良好的企业40余家。在这片土地上,80%的农牧民掌握着民族传统饮食的制作方法,10%的农牧民掌握着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方法。乌审旗民族传统工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在广大农牧民当中蕴含着巨大的手工技能“生产力”。

近年来,乌审旗抓住民族特色手工产业发展,探索实施 “乌审手工”裂变计划,致力于用“匠人精神”培育一批“乌审工匠”,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乌审手工”硬品牌,推动乌审旗传统特色手工业“裂变式”发展,从而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已帮助1.2万农牧民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

“创新+”助推“乌审手工”裂变速度

民族服饰、刺绣、雕刻、乐器和风干肉、奶食品……“乌审手工”文化遗产的价值日益凸显,传统手工技艺不但没有消沉,而是以多种姿态在现实生活里呈现勃勃生机,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坚守中的创新,既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创新+”使“乌审手工”裂变开启了“加速键”。

民族传统刺绣

如何让过去很受欢迎但在现代逐渐失去生存土壤的手工产品,转化为现代人生活、休闲、娱乐的实用型手工艺品?乌审旗传统技艺传承人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技艺精湛,了解外界的信息,擅长根据客户的需求组织生产,这加快了乌审旗传统工艺实施“创新+”、融入现代生活的步伐,提升了传统工艺的市场竞争力。

皮雕工艺

在鄂尔多斯市独贵玛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乌云苏都正手执刻刀,凝神屏息地在已经画好图案的皮面上刻出流畅的线条,一件件出自乌云苏都之手的皮夹子、马鞍子、挂件、腰带及各种样式的钱包,十分精致,使人爱不释手,独特的刻法、精湛的工艺让众多的手工艺爱好者和商客们啧啧称赞。乌云苏都的皮雕手工艺品都是根据客户需求私人订制,蒙古马、祥云、马头琴等富有“民族风”的图案,使产品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民族工艺品,而流行的款式又让产品在美观性上“又胜一筹”,乌云苏都的创意让她的手工艺品供不应求。

创新,也使手工艺传承人一而十、十而千、千而万……

在乌审旗文化产业创业园内,蒙古族刺绣传承人额仁其其格管理着一家以刺绣为主,包括蒙古族服饰、头饰、银器制作以及柳条编织、民族食品制作的协会。协会叫做乌仁布斯贵,汉语译为“巧手媳妇”,抱着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工艺的热爱,以及希望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中,额仁其其格创办了这个协会,现在,协会里每个人都是“乌仁布斯贵”,额仁其其格还在不断创新,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乌仁布斯贵”。

马头琴制作

2012年,额仁其其格开办了“刺绣艺人”培训班,并任刺绣老师,现已培训出上百名学员;2013年开始,每年额仁其其格个人组织举办“乌仁布斯贵”蒙古族传统刺绣展览比赛,比赛不仅激励了广大刺绣爱好者的积极性,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平台。此外,协会还将刺绣课开到了学校,定期给小学、中学的学生进行培训,让孩子们从小就爱上民族文化。

下一步,“乌仁布斯贵”协会将在每个街道选取一个社区进行打造,聘请手工艺技师对辖区内手工艺爱好者进行定期培训,并积极挖掘民族手工艺带头人及传承人,发展“定单式”培训,争取成为广大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主要抓手,也为民族手工艺传承出一份力。

创新,同样体现在 “乌审手工”裂变发展模式上。乌审旗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公司+协会+农牧户”“基地+协会+农牧户”“示范点+农牧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民族民间工艺大师为支撑、千家万户为载体的产业集聚群,促进全旗民族特色手工产业跨越式发展。

此外,创新培育了融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手工产业消费业态——乌审旗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形式,集中打造的集文化创意、旅游集散、产品展销、文博会展、演艺娱乐、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是乌审旗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手工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的“地标性”建筑。

建立长效机制  保障“乌审手工”健康发展

在乌审旗阿爸食品加工部,有一个古老的工具——石碓。瓷砖铺就的地面,挖着一个方形的坑,里面放着一个石臼。两根树丫,支起一根木杆,木杆一端装了一块石头,另一端可供踏脚。阿爸食品加工部负责人沙仁达来一边舂米一边介绍,石碓舂米一天下来产量也就十多斤,因为费力,所以价格比较贵,是普通炒米的3—4倍,尽管慢而且贵,但顾客很喜欢,供不应求,因为石碓舂米过程中,温度不会升高,能保留炒米本身的香味和营养。

这就是“乌审手工”代言产品之一,它们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纯天然、纯手工。怎样将这些好东西变成打得响、销得好的硬品牌,乌审旗通过建立长效体制机制,确保“乌审手工”这个牌子可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规范标准体系。对民族传统特色手工制作的个人、作坊、协会、工厂进行统一挂牌,按照旗级、苏木镇级、嘎查村(社区)级标准逐级进行评选命名,确保“乌审手工”示范户信誉好、牌子亮。被贴上 “乌审手工”标签的行业协会、合作社、示范户、手工作坊、农牧户,有着严格的生产操作标准,通过制度对手工生产的食品、工艺品、日用品制作过程进行规范,明确详细操作流程,严格卫生安全标准,确保乌审手工产品操作严、质量高。

建立营销服务体系,用好用活“一区三园一基地+市场”(大学生创业实践区,农牧业科技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乌审旗创新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现代化商业市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广泛开展中俄蒙商品跨境展销会、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风民俗旅游风情节等各种大型文化旅游产业主题活动,大力推荐“乌审手工”产品在全旗旅游景区、中心镇区设立展销店,加快推进网上展示、交流、洽谈、销售,利用淘宝、微商等平台扩大产品销路、拓宽销售市场,确保乌审手工产品销得快、赢利多。

乌仁布斯贵协会展览销售的蒙古族头饰和服饰

建立扶持激励机制,起草制定民族传统特色手工技能传承保护制度,用足用好信贷、财政、税收等方面对民族特色传统手工产业的扶持政策,在培训场地、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技能交流等方面制定系列优惠政策,确保乌审手工技能传得开、传得好。

建立宣传引导机制,按照统一策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宣传“五统一”要求,扎实有序推进乌审手工产品营销推广活动,深入开展乌审手工产品展示、文化产品展销、文化习俗体验、文博会展等活动,利用“吉祥乌兰陶勒盖”“鸿嘎鲁”“牧区大寨”等品牌效应持续开展“乌审手工”裂变系列宣传活动,确保乌审手工宣传有内涵、有价值。

打造品牌 助力乡村振兴

“乌审手工”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正成为“乌审手工”裂变的“主旋律”。图克镇梅林庙社区“妇女巧手”协会,乌审召镇蒙根乳肉制品手工加工坊,嘎鲁图镇农牧民奶食品作坊,无定河镇毛布拉格“三棵柳”传统蒙古手工饺、面塑手工艺、剪纸,苏力德苏木额尔德尼巴雅尔皮艺、额尔德尼风干肉制作示范户,乌兰陶勒盖镇石磨豆腐、手工粉条、特色面点传统食品……一批以传统工艺为支撑的村落、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迅速崛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传统工艺企业和合作社,通过专业设计、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统一收购销售等方式,带动了农牧民通过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在家门口轻松实现就业。乡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红火景象,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皮雕细节见精美

在具体工作中,实施“乌审手工”裂变项目带动战略,每个苏木镇重点扶持3家以上民族特色手工产业示范点,创建一批“乌审手工”示范苏木镇、嘎查村(社区)、农牧户、企业,细化扶持发展措施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积极实施“乌审手工”品牌战略,全旗6个苏木镇分别有选择地确定名牌产品培育目标,大力将其培育成具有乌审特色的品牌。按照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原则,严把产品质量关,稳步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乌审手工”品牌建设,对“乌审手工”创意产品“绿色乌审logo”进行统一设计、制作、包装,增强“乌审手工”的识别、便利、美化和增值功能,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宣传“乌审手工”形象,彰显“乌审手工”的独特魅力,使社会各界更多关注乌审、了解乌审、热爱乌审。

“中国根雕大师”达布西拉图

如今,全旗289家传统特色手工户发展势头良好,阿腾莎民族金银器具加工厂、文贡塔拉合作社、萨如努图嘎查民族手工艺培训体验基地等一批颇具特色的传统特色手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正在快速崛起;“文工希礼”农畜产品、“朝日沁”奶制品、“阿爸”传统石碓炒米、“乌仁布斯贵”传统刺绣等一批技艺精湛的“乌审手工”产品正在抢占市场;“乌仁布斯贵”传统刺绣传承人图娜拉、巴音淖尔奶食品制作人布仁、乌审枣饼制作人阿拉腾乌拉等一批“乌审匠人”致力于传承发展传统民族特色优秀文化……

根雕作品

“乌审手工”裂变正在“发力”,在其释放的强大能量下,文化旅游产业活了起来,手工产业市场火了起来,农牧民富了起来……

记者手记:

有人认为,传统手工艺实现产业化也就实现了现代化。传统手工艺一方面讲究的是技术,而更多的是创意设计,技术和创意设计的核心都是人,或者我们称为工匠。如果把工匠的工艺称为匠心,那作品中的设计元素就是工匠的文脉。匠心文脉,是传统工艺中最为珍贵的核心。匠心文脉,只有赋予了足够的时间的沉淀才能获得。让传统手工艺保留匠心文脉之魂,在现代得到传承弘扬并使参与者受益,以此扩大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乌审手工”裂变的探索,给了我们启发。

更多推荐

产煤大市不见煤!鄂尔多斯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揭秘!

鄂尔多斯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


本期编辑:宝上越 师姗姗 校对:何苗

鄂尔多斯日报客户端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